close

講述/果醒法師

無念並不是把自己當木頭人,
也不是冷漠沒感覺,更不是不思惟。
是有覺知,但不與煩惱心相應,而與戒定慧相應。
平時待人接物,能揭去成見的蒙蔽,
拿掉「自我」的盔甲,才能走入他人的內心。

什麼是無念?
無念是沒有知覺嗎?
無念是沒有反應嗎?
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中能做到無念嗎?

簡而言之,
無念就是「面對念頭,不起第二念。」
即使是打坐時,想讓自己沒有妄念的本身,也是一種念頭。
念頭的產生都是因為心中有對立,有自我中心。

一切的念頭都是虛幻的

在聖嚴師父所著的《神會禪師的悟境》一書裡所敘述的:
惠能大師打神會禪師三下,問他痛不痛。
神會回答:「亦痛亦不痛。」
意思是說有痛的,但是痛過以後,沒有愛、恨、瞋、懷疑等念頭。
一般人挨打以後,腦子裡會轉很多圈....會猜測到底什麼道理打我?這就是煩惱心。
而六祖惠能大師說:「吾亦見亦不見。」
意思是:坐禪時,「見」是心中有反應;
「不見」是反應過就反應過了,
反應之後沒有留下任何「我」的痕跡。

印光大師曾說過「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要能做到只見到自己的過失,見不到別人的過失。
例如有一個很強勢的人,強迫我們接受他的想法,
而且,他硬是認為他自己對,別人錯。
面對這樣的人,我們可以檢視一下自己是否起了瞋心,
或者是否起了想幫助他的心?
無論是瞋心或想幫他的心,
基本上都是有我相、人相,都沒有做到無念。

當我們面對境界時,是不是會想到「我應該提出我的意見,如果會更好……」,
其實這時「我」已經跑出來了,這不是無念。
無念的重點在除掉自身的煩惱、執著,與人互動時,
能經常這樣自我觀照、自我檢查,
心就會變得柔軟,會給別人比較大的空間。

事實上,對已開悟的人來說,世界無論怎麼樣都沒有絕對的對錯好壞。
如同晚上做夢,醒來以後自夢中看,一切都沒有什對或不對。

所以,我們應該常常提醒自己,我們的六根六塵所見,其實是很有限的世界。
什麼是真?什麼是夢?什麼是醒?想想看,我們內心經常在掙扎的到底是什麼?
不都是自己的念頭嗎?這無非都是在庸人自擾,不值得啊!

所謂「心不動」,是要做到「動中有不動,不動中有動」,
要常觀照自己,發覺自己的過失,才能漸漸去除自我中心。
我們在禪修時,念頭起來,我們很容易把它當真,其實念頭是假的。
在生活中如果念頭升起都把它當真,就會有太多的煩惱,那就是不知道在生活中修行了。

減少內心的掙扎

所以,越能自我觀照,就越能心不動。
建議大家,先找生活中最令你苦惱的事情去練習。

平常生活中有種種是非、好壞、善惡、美醜等的標準,
我們總是拿這些標準來衡量自己、衡量別人,
但是我們的判斷一定是客觀的嗎?
世界上有絕對的客觀嗎?
沒有!只有相對的客觀。
那麼這些標準是不是反而成為框住我們視野的限制呢?
這是我們一定要警惕的。

無念並不是把自己當木頭人,也不是冷漠沒感覺,更不是不思惟。
是雖有覺知,但不與煩惱心相應,而與戒定慧相應。
平時待人接物,能揭去成見的蒙蔽,
拿掉「自我」的盔甲,才能走入他人的內心。
例如,孩子吵鬧、啼哭時,我們如果能無念,才能深入孩子的內心,
發覺他吵鬧啼哭的心理因素,找出根本原因。

無念就像澄靜的水,不起波紋,但能如實反照一切。
我們在看事情時,不預設立場,
看事情只是如實的看到,不再造作因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evelup 的頭像
    levelup

    。睏。

    level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